查看原文
其他

他是人民日报首位殉难异国的驻外记者,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!

马世琨 金台唱晚 2021-12-21



点击“金台唱晚”关注


编者按:


身为驻国外记者,背井离乡、形单影只,个中艰辛,唯有冷暖自知;除去异乡工作和生活的寂寞艰苦,更令人担心的是意外的不期而至。1982年,人民日报原驻巴基斯坦记者钟逢准就因车祸意外离世。


一曲挽歌,一首壮曲。今天“金台唱晚”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国际部主任马世琨《人民日报社首位殉职异国的驻外记者》一文,让我们一同缅怀驻外记者钟逢准。

驻外记者是个看上去风光实则艰辛并有一定风险的工作,且不说在战乱疫病地区采访,就是在异国他乡陌生环境下开车就有较高危险。上世纪80年代,国际部就有两位驻外记者因车祸去世,为国际报道献出宝贵生命。钟逢准同志是第一位罹难者。


▲1975年,人民日报社小汤山“五七干校”水稻班成员。前排左起:葛娴、李冬茹;后排左起:吕连顺、卢继传、成元生、周毅之、王荣久(党代表)、钟逢准。




噩耗!

驻巴基斯坦记者钟逢准车祸遇难


1982年4月26日,从伊斯兰堡传来噩耗:人民日报驻巴基斯坦记者钟逢准因车祸不幸遇难。国际部为失去一位好同志而悲痛,时任部主任蒋元椿更是难过,他用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为我而死”的典故,表达自己的伤心自责。(欢迎关注“金台唱晚”,ID:rmrbjtcw)


▲1982年,蒋元椿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时,在塔克西拉农村市场采访。


老蒋这么说也有缘由。当时,他正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在巴基斯坦访问,抽空去设在伊斯兰堡的记者站看望钟逢准。老钟提出,他爱人身体不大好,自己也有些累,希望缩短任期提前回国。老蒋说,这事他一个人不好定,要部委开会商议一下,同时告诉老钟,就算部里答应,他也要坚持些时候,人选定后也需要准备时间,希望他静下心来,照常工作。他爱人那边部里会给予关照。老钟表示服从报社安排。


老钟左思右想,想到自己见老蒋时光顾着谈提前回国的事,没多少时间听听部领导对报道的指导意见,觉得还应再见见老蒋。25日吃早饭时,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国际台的老陈,7点多钟就开车去白沙瓦找老蒋,当时代表团正在那里访问。


伊斯兰堡距白沙瓦300多公里,沿途多为平原,公路路况比较好,哪想到半道上就出事了。


▲1982年4月29日,人民日报6版刊登《齐亚·哈克总统接见我国新闻代表团 对本报驻巴记者钟逢准不幸逝世表示哀悼》的消息。




用7吨木材火化

熊熊烈焰中老钟魂归故里


巴方对此事十分重视,当即派出有经验的刑警和法医,会同中国外交官赶到现场。汽车摔在路边沟里的一块大石头上,车身没有多大损坏,死者没明显外伤,随身携带的箱子完好。由此作出判断:排除遇难者遭遇恐怖袭击和被人图财害命的可能,这是一起交通事故。至于事故原因,可能是驾驶人疲劳走神,操作失控;也可能是被违规占道迎面驶来的大卡车挤到沟里。据了解,在巴基斯坦的确有些运输集装箱的卡车司机吸食毒品,日夜兼程,开车不讲规矩。


▲1982年4月30日,人民日报6版刊登《巴基斯坦新闻界和友好人士深切悼念本报驻巴记者钟逢准逝世》的消息。


巴基斯坦实行严格的土葬制,全国没有一处火葬场,而钟逢准家属要求将亲人的骨灰送回国内。于是,巴方作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:搭一个钢材架子,用7吨木材火化遗体。火化前举行了送别仪式,巴方代表、中国使馆官员以及国际台、新华社、《光明日报》驻巴记者均在场。在熊熊烈焰中,老钟魂归故里。(欢迎关注“金台唱晚”,ID:rmrbjtcw)




工作细心、待人热心

老钟是是驻外记者的好管家


1952年,老钟从广州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后,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(现北京外国语大学)英文系进修,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国际部,长期在资料组工作。1974年,国际部成立记者管理组,成员就他一个人。那个年代,记者同国内联系的唯一方式是信函往来。外交信使一月一班,去不同国家出发日期不同,且经常变化,都需一一记下。在信使动身前两三天,老钟就提醒部领导、相关业务组和记者家人写信,信收齐后老钟亲自送到外交部信使队,准日准时,无一次失误。家书抵万金!驻外记者对老钟无不怀感激之情。



老钟还给自己找了个份外的活。报社通过国际邮政给驻外记者寄人民日报,这是记者了解国内外形势和自己稿件处理情况的主要渠道,但报纸丢失和寄达不准时的现象经常发生。老钟便为每个记者站建了一个文件夹,及时将他们的见报稿剪下归档,信若不超重,就放在信里寄给记者,或当记者回国休假、离任时将剪报交到他们手里。记者们对此都很珍视,因为这里面饱含老钟的心意。




谦和厚道勤奋

老钟留给同事永远的印象


对老钟的猝然去世,我很伤感。说起来,我俩有些缘分。1967年我分到报社,到手的第一件与新闻业务有关的工作就是我和老钟两人共同完成的。国际部那时出一份名叫《内部资料》的刊物,送上级和相关单位参阅。那期我们要完成的题目是《日本百年侵华罪行》,相关资料要到国家图书馆查。当年没有复印机,需要什么内容只能靠手抄。资料很丰富,刊物一期也就几万字,领导说可以摘抄,但老钟坚持重要的资料全文照抄,说是这可以给刊物编审更大的取舍余地。寡言少语,踏实工作,乐于助人,是老钟留给我最初也是永远的印象。(欢迎关注“金台唱晚”,ID:rmrbjtcw)


▲1975年,人民日报社小汤山“五七干校”水稻班成员。左起:颜世贵、吕连顺、阙邦火、公社技术员、周毅之、卢继传、葛娴;后排:钟逢准。


后来,国际部决定派老钟去巴基斯坦接替老袁和我,老钟跟我都为能前后脚到同一个国家当记者而高兴。按惯例,新老记者交接工作在所驻国家进行,时间20天到1个月。这期间,在“拜拜神、串串门、认认人”的走动中,前任带继任结识中外朋友,熟悉办事路径,介绍相关情况和工作中的得失体会。这对新任者尽快进入角色、少走弯路十分有益。1976年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报社所有驻外记者都被调回国内学习,同时暂停向国外派驻记者,因此很长时间以后老钟才赴任,失去了在国外交接的机会,这无疑给他日后工作添了难度。


▲钟逢准


如今老钟去世已30多年,当年没有社内媒体,想写点纪念他的文字也没地方登。谨以此文缅怀老钟,也希望报社更多人铭记这位为国际报道而殉职异域的同仁。


“金台唱晚”推荐阅读:


你一定不知道,这些名人后代都曾在人民日报工作!


你知道人民日报第一个驻国外记者站是哪个吗?


记者节特刊 | 如今华发渐生,难忘当年前辈身姿……


见证人民日报成长的一对国际友人(内含视频)


在那片遥远圣洁的土地上,这位人民日报老记者一呆就是20年!


人民日报社经历的困难时期,从楼顶上的小毛驴说起……


金台人物 | 大智大勇好记者:刘时平



史海钩沉

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、报人风骨

见贤思齐

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、人生感悟


如有投稿,请发送邮件至:

jttx2012@sina.com

如有问题,请致电:

010-65369433



解锁更多精彩文章

人民日报社“金台唱晚”

微信号 : rmrbjtcw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